陽明山中山樓始建於1965年10月,1966年11月落成啟用,係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以及復興中華文化所興建的建築物,它巧妙地結合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形式與近代建築技術。由於中山樓早期曾是國家元首接待各國貴賓以及舉辦國宴的重要場所,而且曾長期作為國民大會的專屬議場。因此,即便中山樓擁有壯麗的外觀與陽明山秀麗的美景,一般民眾卻僅能在鈔票、郵票上得知中山樓之樣貌。
2005年4月,中山樓因其建築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並具有見證我國憲政發展歷史的重要價值,獲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同年6月,國民大會正式走入歷史,中山樓始局部開放參觀及使用,民眾方得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一覽其風采,逐步落實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歸諸全民共享的理念。
由於文化資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而建築類文化資產更可能同時具有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等多元價值,在教育部政策指導下,於2007年擬訂「中山樓風華再現」計畫,透過循序漸進的步驟,發揚中山樓獨具的特色與其多元的價值。然而古蹟空間的活化再利用,不應僅侷限於靜態的文物陳列,更應思考如何讓古蹟本身與參觀者產生更多的互動,這是追求永續經營的重要途徑。
有鑑於中山樓外有秀麗景致與宏偉建築,內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唯有親自造訪才能深刻體會。於是本館籌組了教師團隊,設計了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跨領域整合」理念的戶外教育學習活動及學習單,輯成此套「戶外教育學習手冊」。
此套「戶外教育學習手冊」涵蓋國小至高中共5個學習階段,將中山樓的資源分為「館藏藝品」、「建築與裝飾」、「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統整學習」五大類,並依此分類來發展教學方案與學習單;每份學習單皆附有課程方案,可供教師或覽導志工使用參考,期盼能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生在體會中山樓之美的同時,也能夠進行深刻的學習。
最後,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民杰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效法當年中山樓興建時兼具快速與高品質的精神,從中山樓現場勘查、設計、討論、志工培訓、成效評估等,在短短兩個半月內就完成任務。期待這套戶外教育學習手冊的完成,能讓更多學子前來中山樓參觀、學習,也期待在參觀、學習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啟發,收穫滿滿。
館長 鄭來長 2017/6/1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在學校的彈性學習課程裡,包括戶外教育,讓學習不只侷限在學校教室裡,教師更應該帶學生戶外教學,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而名勝古蹟就成為戶外教育可以考慮的地點和場所。
然而學生到了名勝古蹟之後,是不是就可以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呢?俗話說得好:參訪名勝古蹟,三分看觀察、七分看解說。如果有相關教材、課程方案和設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了解,收穫必定更為豐富,這也與12年國教課綱要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踐、體驗、操作,以獲得知識、技能、態度具備的素養,有異曲同工之妙。
感佩國立臺灣圖書館有此前瞻性的看法,在經營中山樓這棟富麗堂皇並在憲政發展史上有重要價值的歷史建築時,能夠想到提供中小學學生作為戶外教育之用,又能夠思考到要深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而發展可資運用的課程方案與學習活動設計(學習單)。個人榮幸籌組研發團隊,完成這項任務。期待這份戶外教育手冊的問世,能夠讓中山樓的教育價值再次呈現在中小學的戶外教育,也期盼能夠提供國內其他館所或名勝古蹟發展戶外教育手冊之參考。
本手冊分為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國中、高中五小冊,研發團隊成員包括:賴光真、劉如芬、甘文淵、林居城、林耀坤、陳英杰、朱晉杰、韓均君、施祖方、黃豑民、許善淑、林昱丞等多位教授、主任和老師,大家抱持著推廣學生戶外教育活動的使命感,在最短的時間內,密集地勘查中山樓、蒐集文獻、開會討論、設計、草擬、修改、志工培訓、教學評估,完成此項任務。感謝館長鄭來長、主任秘書吳明玨和陳卿慧小姐等多位長官的配合,使本計畫能如期如質完成,衷心期待的是中小學生能到中山樓來參訪,並因為這份學習手冊而獲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張民杰 2017/6/01
一、 課程架構
教師、志工等使用者,欲使用本學習單手冊時,可參考下列課程分類方式,檢索您所需要的學習單方案。二、 使用指南
(一)使用者在參觀中山樓之前,可根據上述的課程分類方式,挑選出您此次欲使用的學習單。
※※※ 學習單課程─以學習階段為架構※※※